1300亿打水漂? 美国高铁9年修120英里, 中国却干成了一件大事!
- 2025-07-22 13:58:42
- 985
特朗普又整活了,在社交平台敲下“取消加州高铁联邦资金”时,美国首条高铁的棺材板又被钉上了一颗钉,这个从70年代就被提议、2008年正式启动的项目,预算从330亿飙到1300亿,建了9年只修了120英里,如今连仅有的40亿联邦资金也被撤回,加州州长纽森喊着“法庭见”,可明眼人都知道,这场闹剧的核心不是“钱”,而是美国根本没能力建成一条像样的高铁。
世纪烂尾高铁
加州高铁的“烂摊子”,早就是美国基建的缩影。
1970年代,加州州长布朗就喊着要建高铁,可直到2008年才敲定方案——连接旧金山和洛杉矶,远期延伸到圣迭戈。
听起来美好,执行起来却成了灾难:原计划2029年全线通车,现在连“2033年完成阶段性建设”都被交通部泼冷水。
预算从330亿涨到1300亿,涨幅超300%,却只修了120英里,连总里程的1/10都不到。
更讽刺的是“烂”的原因。
美国交通部报告直指“高估客流量”,可背后是一堆更糟的现实:征地要和几十家私人业主扯皮,光谈判就耗了5年。
建设标准被各方利益集团裹挟,今天环保组织要求绕开湿地,明天铁路公司要求预留接轨点,线路改来改去,成本自然飙升。
联邦和州政府互相甩锅,奥巴马、拜登承诺的资金迟迟不到位,特朗普干脆直接断供。
加州州长说“要斗争”,可就算赢了官司,1300亿的总缺口谁来补?
纳税人早已对这个“吞金兽”怨声载道,民调显示61%的加州人反对继续砸钱。
这哪是“高铁项目”,分明是美国基建低效的活标本——规划拍脑袋,执行踢皮球,出了问题就甩锅。
中国高铁从一开始就避开了这些坑:2008年京津城际通车时,就明确“全国一盘棋”,铁道部统筹规划。
征地由政府协调,优先保障公共利益;建设标准化,避免反复修改。
对比之下,加州高铁的每一步都在证明:在美国,修高铁不是技术问题,是能不能打破“各自为战”的利益泥潭。
中国的正确答案
“地广人稀不适合高铁”的借口,在中国高铁面前不堪一击。
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萨维奇说“中国人口密适合高铁,美国不适合”,可中国高铁不仅跑在东部城市群,还修到了新疆、西藏——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比美国加州还低。
中国高铁运营里程4万公里,覆盖94%的百万人口城市,其中中西部占比超60%。
若按“人口密度论”,这些高铁都该停建,但事实是它们既方便了民众,又带动了经济。
更戳破借口的是“效率与成本”。
中国高铁单位造价约为美国的1/3,建设周期是美国的1/5。
比如连接昆明和贵阳的沪昆高铁贵州段,穿越喀斯特地貌,桥隧比达81%,5年就建成通车。而加州高铁穿越的是平坦的中央谷地,却用9年时间只完成120英里。
差距在哪?中国有统一的技术标准、集中的决策机制,能快速协调设计、施工、融资等全链条。
美国则卡在“私有制”和“联邦制”的缝隙里——私人土地owner可以漫天要价,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各有算盘,连铁轨宽度都可能因为不同公司的利益而争论不休。
美国真正缺的不是“人口密度”,是“干成事的体制能力”。
中国高铁能从无到有,靠的是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:国家层面定战略,企业负责执行,科研机构攻关技术,没有多余的政治扯皮。
而加州高铁从立项起就被当成“政治筹码”——民主党支持,共和党反对。
工会要高工资,环保组织要停工,每个群体都想从项目里捞好处,没人真正关心“能不能建成”。
特朗普喊它“骗局”,某种程度上没说错:对纳税人来说,花1300亿建一条看不到头的高铁,不是骗局是什么?
特朗普断供40亿,或许不是坏事——至少能让美国看清现实:高铁不是“自由市场”能搞定的项目,需要国家意志和高效执行。
中国从2008年到2024年,用4万公里高铁证明:高铁成功的关键,是规划时的远见、建设时的统筹、运营时的协同。
这些恰恰是美国最缺乏的。
美国总拿“地广人稀”“体制不同”当借口,可中国用在沙漠、山区修高铁的实践证明:只要真想建,就没有修不成的高铁。
这场闹剧的结局早已注定:美国首条高铁大概率黄掉,然后继续拿“不适合高铁”自我安慰。而中国会继续把高铁修到更多地方,用里程和效率告诉世界:
高铁从来不是“地理问题”,而是“能不能下决心干”的问题。
- 上一篇:李木戈景甜张彬彬开机同框
- 下一篇:龙骨焚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