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像欠星爷一张电影票, 有多少人欠魏建军一个道歉?

  • 2025-07-22 07:33:28
  • 957

《人民日报》头版背书,宣告长城汽车“长期主义”胜利。

7月20日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报道长城汽车。这份国内最权威的报纸,用长篇幅肯定了一家民营车企“秉持长期主义,追求高质量发展”的实践。报道中,“技术自立自强”“生态出海”“百年基业”等关键词掷地有声,对任何企业而言,这都是极为重要的认可。

当这则新闻传遍业界时,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——这位刚刚被央媒定调为“产业报国担当”的企业家,心中或感欣慰。就在两年前,同样是魏建军,同样是因为对行业的尖锐发声,遭遇的却是汹涌的质疑甚至嘲讽。

反差如此强烈,却又如此真实。

“泼冷水”的魏建军

时间回溯到2024年初。春节的喜庆尚未散去,中国车市已陷入一片惨烈的“价格战”硝烟。多家车企高举降价大旗,动辄数万元的优惠刺激着市场神经,也绷紧了行业的资金链条。从主机厂到经销商,亏损、破产的传闻开始蔓延。

一片喧嚣中,魏建军的声音显得格外刺耳:“企业要是没有造血能力,不盈利是走不远的。”在当年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,他直言不讳地批评恶性价格战:“不能做那些恶意的、弄虚作假的、欺骗用户的不正当手段来竞争。”他甚至发出振聋发聩的提出:“你光排一个销量,那有什么价值呢?质量、口碑也要排一排”。

面向“不能得罪”的资本市场,魏建军更是言辞犀利,“电动车健康发展,首先不能过度被资本裹胁...我们是尊重资本的,但是你不能过度的资本化。”他深知,没有健康利润支撑的繁荣只是虚假的泡沫。

这些言论迅速将他推上风口浪尖。有人指责他“看衰行业”,有人认为他“不愿让利”,更有甚者,将其批评行业内卷解读为“拉踩友商”。在流量为王的舆论场,坚持“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”、拒绝亏损扩张的长城汽车,似乎成了不合时宜的“异类”。

委屈,实实在在落在了这位老汽车人肩上。

“我们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攻击,包括资本市场。”魏建军在访谈中坦承,语气平静却带着无奈。当旗下黑猫白猫车型因“一台车亏一万三”而果断停产时,这种不随大流的抉择更引来不解:“这要是在其他企业,很难做这个决定。”

委屈并未使魏建军屈服,反而对行业“怪象”进行持续揭露。当2025年初车市出现一种名为“0公里二手车”的乱象,魏建军再次站出来直指其害:“它本身就是一种乱象,是非常乱的。”三四千家商户同时在售这类“0公里二手车”,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。

他痛心地指出:“现在在海外做得也非常不规矩,外国人看不懂,国外的用户一脸的蒙圈,15万块钱的车,半年后就卖10万,我一个消费者刚买了15万块钱的车,半年后就亏5万,你想我们中国品牌在海外怎么发展?”

从“销量”到“质量”,再到“资方”,长城汽车面对行业问题无不直言,然而他引发的并非对行业规范的集体反思,而是对长城动机的广泛猜疑。

“说大点是这个社会的、行业的。”2025年的新浪专访中,魏建军提及过往,眼神依然凝重,“我相信呢,不是我在看,是用户在看,行业在看,我们的民众在看。”

一年多时间过去,新势力品牌频频暴雷、智驾事故不断发生、数千家经销商破产倒闭,行业的警醒不断呈现,用户也终于提起重视。

只是当初那个站出来吹哨的人,承受的误解与压力,又有几人记得?

被正名的魏建军

耐人寻味的是,魏建军那些曾被视为“危言耸听”甚至“不合时宜”的论断,在2025年陆续得到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强烈呼应。

他痛斥“放血式”价格战透支行业未来,呼吁建立健康秩序。言犹在耳,2025年5月,商务部即召开座谈会,研究规范措施,明确要求打击虚假销售、套取补贴的行为;5月底,工信部公开表态,要加大汽车行业“内卷式”竞争整治力度,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。近期,李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指出,要“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”。政策利剑所指,正是魏建军疾呼的病灶。

他将产品安全与质量视为生命线,坚决反对“粗制滥造”。这种对品质的“偏执”曾遭非议。而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的颁布与落实,则为其理念提供了最坚实的国家背书。如《纲要》强调:“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”,“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”。国家层面对制造业“高质量发展”的反复强调,对“粗制滥造”的打击,与魏建军“安全是汽车产业生命线”的坚持形成共振。

魏建军坚持“全动力布局”,在新能源浪潮中依然投入研发内燃机技术,被部分舆论误解为“新能源失利”。而李强总理在巴西中资企业座谈中的讲话,则印证了其全球视野的前瞻性:“中国企业要打造过硬品牌,加强前瞻布局,提升‘中国制造’‘中国创造’的全球竞争力,要深耕本地市场,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。”

长城汽车在海外因地制宜的布局,正是对“满足全球用户多样需求”的最佳实践。在全球化上,魏建军看得清楚:“国车出海不能光靠新能源,内燃机与电驱动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手。”

魏建军立足“有质量的市占率”,强调合理利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。这套在资本市场一度不被理解的商业逻辑,也获得了中央层面的理念认同。

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,要“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”。紧接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,更强调“追求突出主业竞争力和引领力的收入、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利润,追求真正能够形成资本积累的效益”。

这几乎是对魏建军“亏损的事儿,我们尽可能不干”这一朴素经营理念的官方诠释。他坚信:“合理的利润是企业和产业成长的前提”,最终将转化为用户的高品质产品和更优驾乘体验。

因此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的高度认可,并非凭空而来,其是对长城汽车长期坚守“长期主义”与“高质量发展”道路的肯定,更是对魏建军作为掌舵者,那些曾经逆流而上、饱受争议却最终被证明契合国家战略方向的行业洞见与责任担当的“正名”。

“守夜人”魏建军

尽管经历了无数的“委屈”,但如今的魏建军依然坚定,“我肯定要做维护秩序、主持正义的捍卫者。”魏建军的话语,没有豪言壮语的修饰,只有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与笃定。

这份担当,既源于他35年扎根产业的深厚积淀——从1990年接手那个只有60名员工、手敲铁皮、外债200万的改装厂,到如今拥有8.5万员工、产品行销全球的跨国车企。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从羸弱到壮大的全过程。

这也来自于长城汽车内部对“求是”的执着。对此,魏建军有着朴素而深刻的阐释:“我的理解呢,求真呢更多的是发现问题,就好像一个火把一样,我看到问题了。求是呢,就是拿着火把,我们如何走出这个困境,我们拿着一个导航或地图,把事儿做完整,这叫求是。”他不仅敢于举起“求真”的火把,照亮行业的暗角,更致力于带领企业探索“求是”的出路。

魏建军对行业乱象的切肤之痛,从他个人角度上谈,则是源自于对行业的热爱。他曾表示:“我是幸运的人,赶上了时代,又给我安排了一个好的职业,我干的就是自己热爱的事”。因此,魏建军视行业里部分违规行为是对中国制造的抹黑,““欺骗消费者实际上也是欺骗社会,欺骗政府,欺骗同行,这是中国对外形象的事儿”。

在流量狂欢的时代,魏建军的清醒显得孤独,而为了保持清醒,长城汽车付出的“代价”与努力超乎想象。

正如《人民日报》报道中所呈现,长城汽车对技术自立近乎偏执。目前,长城汽车研发团队已超2.3万人,研发投入连续三年超百亿,自研4.0T V8发动机、9AT/9HAT变速器、Hi4混动架构...这些硬核成果,是“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”的宣言书。

同时,这更体现在他立足全球的产业抱负上。“国际化不是商品出海,而是品牌出海,不是产品输出,而是产业输出。”长城汽车构建的“森林生态”垂直整合体系,不仅让旗下零部件企业挺进全球供应链,如蜂巢能源、诺博汽车、精诚工科位列全球百强,更以“生态出海”模式,将研发、生产、供应、销售、服务全链条扎根海外,在泰国、巴西等地建设工厂,真正实现了“在当地,为当地”。

“只要行业能健康发展,不要为中国制造抹黑,遭受巨大的损失,我觉得挨两句骂也值。” 这份近乎执拗的赤诚,正是魏建军“委屈感”的根源——他的话非为自己,而是为行业的未来、为中国制造的全球声誉忧心如焚。

有文说

魏建军的“委屈”,本质上是一个求真务实的企业家,其超前认知与坚守在特定时期遭遇的错位,如同星爷当年被置予低分的《大话西游》,如今终于得到正名。《人民日报》的报道中,“长期主义”与“高质量发展”是贯穿始终的灵魂。这九个字,正是破解魏建军所有“委屈”的密码,也是理解他为何能最终获得国家层面认可的关键。

“我根本就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,我只不过做了一点,良心上能让我能过得去的事儿,把车做好。” 魏建军曾这样总结自己。这份朴素的初心,穿越质疑的阴霾,终获国家的正名。而在拨开内卷的迷雾后,长城汽车坚持的高质量发展与长期主义,才是中国汽车迈向汽车强国的唯一正途。(汽车有文化 欧阳/文)